常规新建数据中心第一步肯定是选择搭建方式:云上还是自建?这个对于我们来说不用纠结,就是自建了;第二步强弱电和布线这些也不用纠结,家庭数据中心嘛,都是建好了的,有啥用啥(羡慕有钱买新房的土豪,能够从头规划,我交房的时候是11年,那时候也没那么多新技术让我折腾);第三步就轮到硬件采购了。我们这篇文章主要谈谈基础硬件的选择问题。
其实作为家庭数据中心,从原则上来说,我觉得利旧优先于重新采购设备。如果搭建的应用不多,对性能要求不高的朋友,完全可以先合理利用已有硬件,包括但不限于NAS,吃灰主机等,只要能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即可:
1、满足性能需求的应用部署环境(docker方式),如果要跑应用负载均衡,则还需要多部署一套
2、能被内网应用调用的共享存储(smb,nfs均可,推荐smb)
3、宽带有公网IP地址(最好有,建站方式可以灵活选择,如果没有也没有关系,但是建站方式就没啥选择余地了)
4、在满足第3点的前提下,最好有支持多dns供应商动态域名解析,且能够支持多条主机记录的出口路由器(支持多拨最好,参见我另一篇文章:爱快软路由系列 最强多拨软路由:爱快,不过不支持也无所谓,动态域名的实现方式也不少,比如ddns-go。)
我以我家的环境为例来说明。
第一点所提的应用部署环境,刚好有一个乞丐版本的m1版mac-mini(8g内存,256g固态硬盘),买了以后吃灰了很久,用来安装一个docker desktop for mac,然后作为主力环境来跑docker刚好,这性能不比一般的nas用来跑docker好多了?而且mac-mini功耗是真低,又完全没噪音,简直是最理想的docker载体。只是可惜的是,8g内存还是太小,有些太耗内存的docker就最好不要部署在这个上面(比如ElasticSearch,配合nextcloud实现全文检索,这个起码占了2-3G内存),而是跑在了我另一套docker备用环境里面。我另外新买了一台巴掌大小的mini主机,硬件配置如下:CPU i5 13400,64G内存,三星980 pro 2T固态硬盘。买这台主机的作用,一个是创建主力容器环境的备用系统,所有主力容器环境里的docker在备用系统里都有冗余(包括数据库,数据库还可以和主力环境中的数据库进行定时数据同步,保证数据库的数据冗余)。这个可以用来做主力环境docker应用的冷备,也可以配合负载均衡设备实现应用的高可用;二来是跑不适合docker方式部署的应用,比如魔兽世界服务器端,以及一些特殊作用的虚拟机或者LXC:win11虚拟机、网络攻击工具演示机(debin lxc)等等。
第二点所提到的共享存储,是我用来作为pt下载保种机的一台qnap的ts251+双盘位nas,这个是24小时开机。其实第一和第二点可以在同一个硬件设备上实现,比如nas,只要nas的cpu性能足够,同时作为共享存储和docker运行环境也是可以的,我是因为ts251+性能不好,下pt速度快了经常都卡得不行(宽带千兆下行,没有安装SSD,安装了2个HDD大容量硬盘,所以硬盘读写速度是瓶颈),加上刚好又有吃灰的mac-mini,所以才分开使用,这个大家根据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选择即可。
第三点和第四点是有前后顺序的,满足了第三点有公网IPv4地址的情况下(IPv6也行),才有第四点对出口路由器要求,否则是不需要的。
在满足了第1,2(可选包含3,4)条要求以后,就可以正式开始搭建家庭数据中心了。